信息来源:徐州日报
发布时间:2025-07-30
浏览 次
7月26日至28日,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举办。“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”的主题贯穿始终,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带来一场思想与创新碰撞的盛宴。此次大会聚焦AI技术产品首发首展、赋能千行百业与走进千家万户以及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等关键话题,全面展现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走向。
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,其发展速度与融合深度直接关系国家竞争力重塑进程。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“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”为主题,不仅集中展示3000余项前沿成果和100余款“全球首发”产品,更标志着中国从技术追跑者向规则制定者的历史性跨越。当具身智能机器人完成毫米级精密操作,当大模型推理成本下降催生应用生态爆发,这场技术裂变正在重新定义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外延。
技术突破为产业跃升注入强劲动能。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,连续多年保持20%以上增长率,用户规模达2.49亿,印证了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广泛渗透力。上海构建从芯片、算力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,集聚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企业;江苏将AI纳入“1650”产业体系培育重点,形成技术与企业协同共生的生态样板。实践证明,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,传统产业将在智能化重塑中突破“微笑曲线”底部的桎梏。
民生温度是技术进化的价值坐标。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的过程,本质是技术普惠性与人民获得感的双向奔赴。聊天机器人成为情感陪伴的新载体,医疗AI诊断系统缩短偏远地区就医半径,智慧农业装备将农民从繁重劳作中解放……AI赋能千行百业、走进千家万户的愿景正加速走进现实。与此同时,中国推动成立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,通过开源生态助力缅甸震后救援翻译系统7小时落地,为发展中国家架设跨越“数字鸿沟”的桥梁,彰显了中国方案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。
然而技术跃升伴随深层挑战。金融领域算法歧视可能加剧服务不公,制造业数据孤岛制约智能化改造,大模型幻觉在严谨场景埋下隐患。破解这些难题,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治理智慧。一方面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,在芯片、算法等“卡脖子”领域强化自立自强;另一方面需构建“45度平衡”治理框架,通过《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》参与规则制定,以硬件级安全技术筑牢防线。发展与治理并重的辩证法,无疑是确保技术向善的关键密钥。
世界正处于智能文明的临界点。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,不仅在于技术本身的先进性,更在于能否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普惠全人类的公共产品。当中国方案成为弥合数字鸿沟的纽带,当自主创新与开放包容交织为发展双螺旋,我们终将在智能时代写下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篇章。
附件下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