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来源:徐州日报
发布时间:2025-08-13
浏览 次
本周六,“苏超”第九轮,徐州队将客场迎战无锡队。一场球赛的背后,是徐州、无锡两座城市长达二十余载的产业协作与角色嬗变。
从南北挂钩的“传帮带”,到脱钩后的“齐奔跑”,徐州与无锡在产业赛道上的竞合,如同足球赛场上的攻防转换,既有精准传递,也有独立突破,两座城市共同写就了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注脚。
挂钩同行转动能
球场上即将碰面的徐锡两兄弟,早在24年前就已结下深厚的感情。2001年,江苏正式启动“南北挂钩”,无锡与徐州的手紧紧握在一起。这不是简单的资源输送,而是一场基于优势互补的产业共舞。
彼时的徐州,正从煤炭依赖中艰难转身,急需产业动能;而无锡,受限于土地、人力成本攀升,亟须向外拓展产业空间。于是,无锡疏解产业、腾挪空间,徐州补齐短板、激活动能,两地以共建园区为支点,在彭城大地上播撒下协同的种子。
从无锡锡山丰县工业园的电动车产业集群,到江阴睢宁工业园的纺织服装产业链,7个共建园区如7条纽带,将无锡的资本、技术与徐州的土地、劳动力精准对接。
随着累计447.7亿元的投资落地、60余名无锡挂职干部的驻点帮扶,“苏南经验”在苏北土壤里生根发芽。环保科技、精细化工等产业在徐州从无到有,更催生了“园区共建+产业链延伸”的合作范式。
2020年,无锡徐州工业园区揭牌,并于次年成为全省第二家获批“省级创新试点园区”的南北共建园区,该园区重点聚焦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,标志着徐锡两地合作从“产业转移”升级为“协同创新”。
回望这场持续二十余载的挂钩,不仅为徐州注入了产业转型的“加速度”,更让无锡在向外辐射中拓宽了发展腹地。
破茧转身塑新局
2022年,江苏调整南北帮扶布局,徐州正式“脱钩”无锡。这不是合作的终点,而是徐州成长的宣言——徐州已从需要“传帮带”的阶段,迈入了能与苏南城市并肩奔跑的新赛道。
底气源于转型的深耕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,徐州以智能化、绿色化为突破口,在转型深水区走出了一条独特路径。
在全国资源型老工业城市中,徐州数字化水平位居前列;工程机械产业更是形成千亿级集群,成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……
让传统产业“发新芽”、新兴产业“长成林”、未来产业“抽新枝”,深耕转型的定力,让徐州彻底摆脱了对煤炭资源的依赖,构建起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。
当然,能力的跃升催生新的使命。随着“自我造血”能力日益强劲,徐州辐射周边的责任也随之升级为国家战略赋予的使命。
2017年,徐州被明确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。2021年,国家发改委部署沪苏浙与安徽结对帮扶,徐州与淮北“牵手”。
随后,徐州将“园区共建”经验本土化,与淮北共建徐淮产业合作园区,推动产业协作发展。
从工程机械零部件配套,到现代农业技术输出,再到数字经济平台共建,昔日的“学习者”,如今正以“徐州方案”反哺皖北,让区域协同的火种持续传递。
各展所长续新章
脱钩不脱情,如今的徐州与无锡,在各自的产业赛道上加速奔跑,却始终保持着“和而不同”的默契。
无锡以“465”现代产业集群建设为产业发展“内核”,深耕集成电路产业,物联网、智能制造领域的先发优势持续凸显;徐州则聚焦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,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,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壮大,构建“5+2+X”未来产业体系,让“大块头”秀出“强肌肉”,“小个子”释放“大能量”。
两座城市看似差异化的路径,实则共享同一种精神内核,那就是对“高质量发展”的执着。
在两地的产业图谱里,藏着相似的拼搏轨迹。无锡以物联网、集成电路雕琢科技之芯;徐州在工程机械智能化上“下苦功”,推动传统装备向“智造”升级。就像足球场上,无论攻防风格如何,永不言弃的拼劲是共通的底色。
伙伴永在,征途未止。如今,无锡与徐州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技术交流从未间断。这场跨越长江的“产业对话”,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合作与竞争,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,要素互补、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。
足球赛终有哨响之时,而产业协奏永不落幕。从共建园区的“精准传球”,到自主创新的“单刀突破”,再到长三角赛道的“各展所长”,如今的徐锡两地正瞄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奋勇向前。
附件下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