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来源:应急圈
发布时间:2025-08-14
浏览 次
我国洪涝灾害治理已形成“工程防御+科技赋能+基层联防”的现代化体系:建成全球最大防洪工程网络,包括10万座水库、七大江河堤防及蓄滞洪区,近十年洪灾损失占GDP比例降至0.31%;数字孪生、北斗监测等技术实现30分钟山洪预警,海绵城市试点缓解内涝压力;120万河湖长统筹水域治理,基层推行“一村一策”分级响应机制。当前面临北方新增洪涝风险(2024年京津冀损失超2600亿元)、1100余条中小河流超警等挑战,正通过国债增投水毁修复、智慧防洪韧性提升等措施持续优化防御体系。
当前国内外洪涝灾害治理呈现差异化特征:发达国家如荷兰推行"还地于河"生态工程,日本依托智能预警与地下蓄洪设施(如首都圈外郭放水路),美国则通过洪灾保险机制约束开发行为;发展中国家如印尼以迁都避灾,巴西则因基础设施薄弱在极端气候下被动应对。全球共性挑战在于极端气候超出现有防御能力(如2024年德国多瑙河洪灾),生态修复与跨区域协作成为未来重点。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洪涝灾害治理现状、挑战及洪涝灾害治理技术发展趋势。
一、国外洪涝灾害治理现状的综述
结合工程措施、管理机制与新兴技术三个维度分析:
1.?荷兰:“与水共生”的韧性治理?
?生态优先?:放弃传统“筑堤围堵”,推行“还地于河”计划,通过降低河滩、拆除垂直丁坝恢复河流自然调蓄能力。
?综合规划?:将水治理纳入国家空间规划,建设活动式钢门水闸(三角洲工程),缩短海岸线并兼顾生态保护与防洪。
?成效?:减少55%湿地资源丧失,应对海平面上升能力显著提升。
2.?美国: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?
?洪灾保险计划(NFIP)?:强制洪泛区管理,禁止沼泽地开发,通过保险机制分摊风险。
?结构性短板?:2024年路易斯安那州暴雨暴露预警响应不足,洪水致11人死亡、4万房屋被毁,凸显基础设施老化问题。
?城市内涝治理?:纽约等城市推广透水铺装与绿地蓄水,但中小城市因资金缺口进展缓慢。
3.?日本:智能预警与地下蓄洪?
?首都圈外郭放水路?:全球最大地下排水系统,蓄洪量达67万立方米,有效缓解东京内涝。
?实时监测系统?:全国布设雨量雷达与水位传感器,实现暴雨30分钟前精准预警。
?厄尔尼诺加剧灾情?:2024年南里奥格兰德州一年内遭4次洪灾,15万人无家可归,损失超23亿元。
?治理瓶颈?:卢拉政府呼吁全球气候援助,但地方哄抢物资、监狱释放囚犯等乱象暴露应急体系薄弱。
2.?印尼:规划避灾的迁都策略?
?迁都努山塔拉?:为规避雅加达地陷与洪涝风险,将首都迁至加里曼丹岛高地,同步设计生态排水系统。
1.?基础设施老化?
德国/波兰:2024年多瑙河流域洪水致近200人死亡,波兰居民批评“27年未升级防洪设施”。
西班牙:巴伦西亚百年暴雨前政府响应迟缓,预警未转化为行动,致158人死亡。
2.?跨区域协作不足?
多瑙河泛滥波及10国,但各国防洪标准不一,匈牙利需紧急部署移动水坝堵漏。
1.?德国汉堡:防洪设施功能艺术化?
扎哈事务所改造易北河堤坝,炭黑花岗岩步道兼具防洪与城市景观功能。
2.?数字技术应用?
欧盟推动卫星遥感洪灾评估,但偏远地区监测仍存盲区。
?成功经验?:发达国家转向“生态韧性+智能预警”(如荷兰、日本),发展中国家尝试规划避灾(如印尼迁都)。
?普遍困境?:极端气候超出现有工程防御能力(美、德、巴西),跨区域协作与资金分配是关键短板。
二、中国洪涝灾害治理
中国已形成以工程防御为基础、科技赋能为支撑、基层联防为抓手的综合治理体系,但仍面临极端气候与城市内涝等新挑战。具体现状如下:
1.?水库群联合调度?
全国建成水库?近10万座?(大型756座、中型3907座、小型9.4万座),2024年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?1471亿立方米?,有效削减洪峰。
长江、黄河等流域通过水库群联合调度,成功应对多次编号洪水,如松花江吉林段险情通过专家现场技术支援快速处置。
2.?堤防与蓄滞洪区建设?
七大江河堤防达标率持续提升,2024年实施?13公里河道固床工程?(如四川什邡石亭江),增强河道抗冲刷能力。
蓄滞洪区建设纳入国债重点投入方向,修复水毁工程并新建现代化设施。
1.?精准监测预警?
山洪高风险区(如北京门头沟)部署?地埋式水位计?和图像检测设备,实现山洪灾害?30分钟精准预警?。
运用?数字孪生技术?预演洪水风险,划分村庄风险等级(蓝、黄、橙、红),指导人员转移。
2.?韧性城市试点?
海绵城市技术在北京、上海等城市推广,通过透水铺装、生态修复提升蓄排水能力,缓解内涝压力。
3.新技术应用探索?
遥感、物联网技术用于河湖水域动态监测,弥补传统观测盲区。
无人机、智能机器人参与抢险救援,提升复杂环境处置效率。
1.“一村一策”防灾机制
按风险等级明确包村干部、党员牵头转移任务,2025年汛期覆盖?93个乡镇约29万人?。
四川建立“?省级调度、市级督导、县级下沉、乡村执行?”责任链,确保“上游下雨、中游吹哨、下游开跑”。
2.河湖长制全域覆盖
?120万名河湖长?统筹水域治理,恢复京杭大运河等断流河流通水,提升水系连通性。
(一)?极端气候加剧灾害风险?
气候变化致极端暴雨频发,2024年大江大河发生25次编号洪水(历史最多),1100余条河流超警。北方洪涝风险上升,黄河、海河等流域可能发生较大洪水。
(二)城市防洪能力滞后?
快速城市化扩张不透水面,削弱自然排水功能,内涝风险陡增。部分防洪设施老旧,水库“带病运行”、蓄滞洪区建设不完善问题突出。
(三)?技术应用与协同不足?
遥感、大数据等技术推广有限,与实际需求脱节,偏远地区监测仍存短板。跨部门协作机制待优化,灾情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效率需提升。
(四)?资金与规划矛盾?
经济落后地区防洪资金缺口大,基础设施更新滞后。城市规划重短期效益,生态空间挤压加剧洪涝风险。
(一)?智能监测预警体系?
?全域感知网络?:融合卫星遥感、无人机、地面传感器,构建“空天地一体化”监测体系,实现洪水演进实时模拟。
?AI风险预测?: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历史灾害数据,提升极端天气预测精准度。
(二)?数字孪生与智慧调度
基于“气象-水文-工程”大数据构建流域动态模型,实现洪水演进?秒级预演?与预案动态优化(如北江特大洪水防御中实现72小时滚动预报)。
中国水利部推广“四预”(预报、预警、预演、预案)体系,2025年长江防汛演习通过“一库一网两端”平台实现灾情指令?秒级分派?。?
(三)?生态协同治理技术?
1.?海绵城市2.0升级?
从局部试点转向流域统筹,北京门头沟通过透水铺装+生态修复,内涝率下降40%;
长三角探索“城市群海绵体”跨区域雨水调蓄。恢复城市自然水文循环。?
2.自然基底修复
流域统筹治理: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,推广河道生态固床技术(四川石亭江固床工程降低河床冲刷30%),湿地群蓄滞洪水能力提升至传统工程的1.8倍。?
(四)应急救援技术革新?
无人机集群应用:拓展高空灭火、物资投送、灾情侦察等功能。
外骨骼与机器人:提升复杂环境救援效率,减少人员风险。
1.?新型防洪材料迭代
全球防洪屏障市场2031年将达?96.9亿元?,轻量化GFRP(玻璃纤维复合材料)屏障增速超12%,兼具强度与环保性(如德国Blobel生物降解屏障)。
中国试点应用自愈合混凝土与智能金属屏障,提升堤防抗冲刷能力。
2.地下空间智能管控?
深层蓄洪隧道结合AI调度系统(借鉴日本首都圈外郭放水路),中国推进城市地下管网?动态压力监测与自适应排水?。??
智能算法驱动资源调度,如中国“智救”系统实现救援力量?5分钟轻装出动?;水下机器人(河海大学Explore-300型)支持300米深险情处置。
2.跨境灾害联防?
中越红河流域数据共享平台投入运行,全球洪水模型(如ED-DLSTM)推动无资料地区风险预测。
?当前重心?:需突破“重工程轻生态”“重城区轻流域”传统模式,转向“自然-人工”协同的韧性治理。
?未来方向?:以数字孪生、智能预警、生态修复为核心,构建“精准监测-智慧决策-快速响应”的全周期防御体系。未来需强化?AI驱动型工程自适应设计?(如动态调整闸坝参数的智能水工建筑)与?跨境流域数字治理标准统一。
中国通过工程体系完善与科技赋能显著降低洪灾损失(十年间损失占GDP比例下降53%),但?北方新增洪涝风险、城市内涝顽疾及极端气候超防御能力?仍是治理痛点。未来需加强智慧防洪韧性建设,推动跨区域协同,并探索“工程+生态”综合治理路径。
中国正通过技术自主化(国产水文模型库覆盖全球90%流域)抢占治理制高点。
附件下载: